學非所用,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現象,也是無法媒合就業,導致結構性失業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根據yes123六月調查,發現超過1/426.2%)的求職者在畢業後,不想找與科系相關的工作,也就是說,如果念大學的意義是讓學生在畢業後謀得一份相關的工作,那麼顯然1/4的教育資源是浪費掉了,而且有1/4的大學生在畢業後才開始思考職涯的新方向,這似乎是晚了些。
按照職涯規畫的理論,探索期應該是在高中階段,了解自己的興趣與志向,再決定大學要念塔哪個科系,畢了業就從事相關的工作,一環扣著一環,緊緊相接,為自己找到最合適的舞台,並從工作中獲得快樂與成就。
可是這種人畢竟太少了……在台灣尤其更少!
大部分的高中生忙的不是自我探索,而是升學考試,悶著頭考上了大學,發現不是自己的所愛,卻又擔心父母責罵,硬著頭皮念完4年,有的人竟還再念2年研究所!出了社會,才惡膽向邊生,決定追尋所愛。這麼一晃,已經晃掉4、5年或6、7年,而且是最重要的黃金學習時光!
當然,念大學的意義不必然是為了求職—我年輕的時候也是這麼想的,可是當主管之後,面試過太多人,才很驚駭的發現:「怎麼有這麼高比例的應徵者,都已經畢業多年,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工作?」
在青春期時做自我探索,非常需要父母的帶領,可惜台灣的父母喜歡直接給答案、給指令,結果反而更糟!